消失的蔡康永
●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
文/荠麦青青
木心曾说,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。
我觉得这句话用于形容蔡康永再合适不过。
“冷冷清清”于他,是静观于世,即便曾置身最喧嚣的娱乐圈,他也始终与之保持着清醒的距离;“风风火火”则为,他内心的热诚一直都在,可以不假外物,却兀自燃烧。
2015年10月16日,蔡康永发微博透露将告别自己的“大本营”----《康熙来了》:
“这段奇妙旅程,我会永志于心。十二年来,有笑泪,有阴晴,相伴一场,人来人往,只是平常。我的康熙时光,再见啦。”
随后,小S也发文称,康熙没有康永哥就不完整了,她要与之同进同退。
作家水木丁在《那个凉薄的蔡康永》中,很奇怪他这样一个娓娓道来的读书人,居然会在一个插科打诨的娱乐节目中做了将近12年之久。
自古庙小难容大佛,水浅难养真龙。的确,以他令人心折的沟通技巧,以他胸藏丘壑的学养,以他通透达观的智慧,完全可以走得更高更远。
但正因为见过大世面,亦惯看秋月春风,才可以如他一般,既能高仰,也能低俯,前者壮怀,后者释怀。
蔡康永曾坦言,2006年李安凭《断背山》拿到奥斯卡导演奖时,他用了一秒钟的时间自嘲——“你这个懒鬼,为什么没有去坚持?”
两人同样是修读电影硕士学位的台湾人,一个始终初心未改,一个却中途易辙。虽然还是在娱乐圈,但两人的发展路径显然已是大相径庭。但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,他也未必会放弃主持人的身份。
原因无它,我们人生中的很多抉择,看似偶然,其实也源于性情与兴趣的自然走向。
对于一个世家子来说,当他不需要一份堂皇的工作来安身立命时,“好玩”才是他的首选。
1962年,他出生那年,父亲已经五十岁,老来得子,让一家人欣喜若狂。自然,他也被呵护备至。可是,这份宠溺并没有让他从小养成骄横跋扈的毛病,相反,丰盈的爱的濡养,让他有充足的能量回馈他人。同时家族基因里那份乐天知命的豁达亦传承给了他。
儿时的蔡康永
蔡康永的祖父是上海自来水公司老板,父亲蔡天铎则是著名律师,1949年前是中国最大的轮船公司——上海中联轮船公司的老板,也是那一年沉没的豪华客轮太平轮的船主。《太平轮》的故事搬上荧幕后,很多人才知道历史上的这艘“东方泰坦尼克号”。
太平轮在那年的除夕前夜撞上另一艘货轮。船上的近千乘客,除36人生还外,全部罹难。一出事,其投保的保险公司立刻宣布倒闭,最后全部的理赔和所有船只的扣压,使得蔡康永的父亲一夜破产。
改变蔡康永家庭命运的太平轮
曾经如日中天的事业毁于一旦。老先生的选择是接受现实,承担后果,宠辱不惊地聊度余生。蔡康永问他,如果轮船没有沉没,是不是自己就可以“坐在船上看海吃早餐”,他云淡风轻地说:“是!”答完,遂不再提。
蔡康永在《我家的铁达尼号》中写道:“一个时代,大火烧天的烧去了。我身边的,是烧剩下的,东一处、西一处的,明明灭灭的余烬。我的童年,常常笼罩在这余烬隐隐约约的红光里。有时候,我伸出手去借一点这余烬的温暖。有时候,我用眼睛见证这余烬覆盖的繁华。”
蔡康永的父亲母亲
即便家道中落,蔡家仍然保留着以前的生活习惯,蔡公馆的绅士做派、大家风范是一种源于血液里的承袭。蔡康永从小就被灌输“只有清朝以前的书才是好书,若不认识文征明,就算不上是传统知识分子”这样的规训......
从幼年起,他的过人天赋便已展露无遗:6岁开始唱京剧,11岁便帮父亲拍油画,去拍卖所好像逛商场;15年班长、学生会主席、剧团主演、全省演讲第一名,作文亦常常独占鳌头,这个全能型的才子在当时的校园是声名赫赫的风云人物。
蔡康永大学毕业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深造,1990年拿到硕士学位后,返回台湾。
大学时代的蔡康永
回到台湾后,他尝试过很多工作:电影系讲师、记录片导演、电影编剧、杂志总编、创意总监,各有所擅。后来开始做主持,从《翻书触电王》,到《真情指数》和《两代电力公司》,直至2004年的《康熙来了》。
这档综艺类访谈节目开播之后,广受好评,其幽默、搞笑、无厘头的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。在当时匠气十足、颓靡不振的业界,《康熙来了》却能一枝独秀,以草莽一般鲜活的原生态风格迅速占领了荧屏。
《康熙来了》与其说是成就了他与小S,不如说,是他成全了《康熙来了》。
一档嬉笑怒骂的娱乐节目,因为他的存在,让它没有耽留在八卦、噱头、狗血、恶趣味这样的层级上,而是在笑声中有回味,在戏谑中有批判,在犀利中不乏温情。
在节目中,他与小S一庄一谐,一唱一和,彼此帮衬,相辅相成,她的麻辣热情,佐以他的举重若轻;她的“放浪形骸”,配上他的睿智知性。迥然而异的风格,却是最相得益彰的搭档。
那时他每次录制《康熙来了》时,都有两个隐形的习惯:
一是开场很少向观众问好,因为觉得是场面话就不表了;
二是结束时不会说谢谢收看,因为观众会看节目,是求也求不到,不是感谢就可以做到。
这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细节,是他一贯的坚持。
在《康熙来了》以前,他主持《真情指数》时,访问过的嘉宾不胜枚举,但不管对方是什么地位,什么身份,他一律称之为“先生”和“小姐”,而不会说“大师”之类,因为他想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。所以,他会自觉地淡化他们身上那些被物化和神化的标签,还原一个人摒弃了各种“符号”后的真实世界。
这份平等与尊重的意识,是深植于他从小到大的观念里的。既不妄自菲薄,也不轻慢于人,在他看来,是生而为人的修养所在。
陈文茜称赞蔡康永谦卑,说康熙予人的印象是肯蹲下来,但蔡康永却并不“领情”。
他说:“我一点都没有蹲下来的感觉”。
的确,康熙叱咤综艺节目十二载,声名远播,拥趸无数,但在蔡康永分寸感十足地控场下,一切止于有趣,绝不失格。
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。盛极而衰,物极必反,虽是常理,但在他看来,有时改变人生路径的并非穷途末路,而是体会到有一些事情不再那么迷人,有更迷人的事情值得追求。因此,这时的他便会急流勇退,当12年的“康熙”生涯让他不再有创造的快乐时,那么,离开,便成了必然。
“你会长大,所以康熙来了不能陪你一辈子,去找更广阔的世界吧。”这句话是他给观众的寄语,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鞭策。
2014年,蔡康永现身在内地综艺首秀《奇葩说》,告别《康熙来了》之后,他在《奇葩说》里更是如鱼得水。
在一片唇枪舌剑、“血雨腥风”的辩论氛围里,他仍保持着一贯的春风化雨的气质。即便在高晓松——这个号称中国内地最会说话的主持人面前,蔡康永仍然有着四两拔千斤的优势。所以有人说,蔡康永在《奇葩说》里的表现活脱脱就是《说话之道》的视频教学。
在一期节目中,一个女生鼓起勇气向男生表白,现场一片起哄,女主角满心期待却佯装镇定,而被告白的男主角没有惊喜,却是一脸的不知所措。其实答案已不揭自明,只是僵持在那里的两个人无法全身而退。
这时一直在台后洞若观火的蔡康永主动站出来,为尴尬的男女主角圆场。其实,他已经不止一次在节目中温柔地提醒这些志在必得的年轻人,将生活暴露在台上,也许会成为今后受伤的根源。
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捧“毒舌”式的话风和文风时,他仍是一贯地不疾不徐,言行得体。有规劝,有化解。既有洞烛幽微的澄明,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。有聪明不耍,能刻薄不使,高蹈可让人,厚道可容人。
正如他在《说话之道》里教大家的,谈话不是打仗,让对方赢也没什么大不了。他不是不讲真话,只是不愿用让人难堪的方式。
他不是想隐藏那些刺和冷,他只是想抚慰被刺和冷伤了的心。
说到底,最会说话的人,绝非妙语连珠;所谓高情商,亦不是八面玲珑,而是懂得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并能以慈悲之心善待他人。
他曾说,“我沿路,得到七个微笑,三个白眼,我就用七成的力气回应微笑,三成的力气回应白眼;我吃到的食物,七次好吃,三次难吃,我就用七成的味觉享受美味,三成的味觉忍受苦涩。我无意放大世界的善意,也无意放大世界的恶意,只是依照比例,老实的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气。世界与我,互相而已。”
尽管他对这个世界温柔相待,但在性取向的问题上,仍遭到了不少非难和攻击。
蔡康永与男友刘坤龙1994年开始相恋,却在2001年公开出柜。在公之于众的前一年,父亲去世,他才终于有勇气选择面对。
蔡康永与刘坤龙
那一年,他已39岁,几近不惑之年,这个温文尔雅的才子,并不畏惧舆论滔滔下的万箭穿心,却只怕成为老父眼中的“忤逆子”。然而世事无常,直至父亲抱憾离世,他仍无法满足他生时最大的心愿。
在一个未能完全开化的社会环境下,他与男友承受了太多的压力。爱,对别人来说,是寻常物,但于他而言,却是奢侈品。
他需要跨越千山万水,迎战风刀霜剑,才能与爱着的那个人坦然地站在阳光下。你以为他求仁得仁,他却曾哭着说,“我很孤独。”
孤独于他,不是白昼无朋,长夜无侣,而是,蓝天之下,爱的真容,却必须以世俗的面目出现。他那时心心以求的,不过是一份“不要将我们当做妖怪”的认同。
和平常人一样,他渴望牵着伴侣的手逛街,想组个家庭,想在动手术之前能有最亲近的人签名同意,想在死掉之后能把遗产留给最在乎的人......
他的选择无关对错:“我只是爱上了一个人,而我们刚好是同性而已”。
就像他喜欢上了一份工作,刚好是一份主持人的工作;
亦如我爱上了一个地方,它刚好在你的心上。
他曾经说过,“人生没有正确的答案,只有适合的答案。”
这个“适合”,不必削足适履,不必人云亦云,在世俗规定的尺度里,在那些貌似正确的真理中,如果没有你想走的路,没有你想看的云,没有长风浩荡,没有野蔷薇怒放,那么,有些景物便无从观瞻。
在一个节目中,他分享了一次退群的经历。
他曾经被一个朋友拉到一个明星群,结果不停响起的提示音、十秒一条的信息,让他平静的生活受到极大干扰。
这个一向以高情商著称的人,最后选择了放弃这种无效的人际社交,退出群聊, 他因此被指责为“不合群”。
但他坚持自己的看法:“你不会想要跟每个人都真心对待,因为那样太累了。”
于是,他宁愿成为那个“温暖又冷漠的人。”
就像这些年,他从鼎盛和热闹中退场,从更多的注目下消失,在方寸之地发现无限河山,在寂寥的回响中,感受到恬然自适的欢喜,亦如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,都努力去寻找的那种返璞归真的余味无穷……